常有朋友詢問:「是不是有錢人比較需要理財規劃?」
理財規劃確實可以讓有錢人避免潛在風險、把財務打理得更好;而理財規劃可以幫助財務狀況一般或是較差的人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避免財務狀況惡化,同時往好的方向前進。
所以,理財規劃可以讓人們的財務狀況,從好變更好、從不好變好。
林小姐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我們,剛認識我們的時候,她不僅月光、還有卡債,以下是林小姐改變的心得。
常有朋友詢問:「是不是有錢人比較需要理財規劃?」
理財規劃確實可以讓有錢人避免潛在風險、把財務打理得更好;而理財規劃可以幫助財務狀況一般或是較差的人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避免財務狀況惡化,同時往好的方向前進。
所以,理財規劃可以讓人們的財務狀況,從好變更好、從不好變好。
林小姐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我們,剛認識我們的時候,她不僅月光、還有卡債,以下是林小姐改變的心得。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人詢問關於獨立財務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 IFA)的資訊,你是否也好奇財務顧問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不自己理財,而要找財務顧問協助呢?
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速度趨緩,成為已開發國家,受薪階級的收入成長也漸漸停滯,更多人開始關注透過其他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投資也是其中一種。
但投資環境越來越複雜,股票當沖、外匯保證金交易、權證、期貨等等投資工具琳瑯滿目,多數人面對投資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或是已經受傷過了),希望能夠有一位沒有利益衝突,且值得信賴的人指導或建議,因而對於獨立財務顧問的需求愈來愈強烈。
「我存了100萬,該拿多少出來投資?」
「最近股市漲好高,是不是應該先賣出,獲利了結?」
「聽說金融股配息很穩,我是不是應該有錢就去買,累積被動收入?」
「這幾年美國漲比較多,是不是應該多買一些美股?」
「聽朋友說,他買了比特幣,一下賺了3倍,我也可以試試?」
身為一名財務顧問,時常聽到這類議題。
當這類議題出現,很可能代表諮詢者的心中,還沒有完整的投資策略。這篇文章將說明建議採用的投資策略,以及相對應的優缺點。
身為財務顧問,執案時不乏聽到客戶或親友經歷一些常見的高風險投資案例甚至金融詐騙,例如 : 資金盤、P2P借貸平台、藝術品投資、國外不動產、未上市股票和博弈網站…等。
雖然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但不外乎是利用投資人
即使新聞不斷播報以及法治機構持續宣導,為什麼金融詐騙仍會不斷發生,我想可歸因於:
在《目標需求導向的投資流程才能讓你抱得更久更安心》一文指出報酬來自於投資人多承擔的風險,也就是風險溢酬,風險與報酬是一個光譜,一端是「高風險、高度不確定、低把握度,換取可能的高報酬,相對也是高虧損的可能」;反之亦然。
當你走進百貨公司的服飾專櫃時,門市人員不但沒有鼓吹你把喜歡的都帶走,反而在得知你衣櫃裡已經有同款式的衣服時提醒你不要買重複的,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或是買車時銷售人員沒有向你大力推薦最頂級(也最昂貴)的汽車音響或高級皮椅,反而在瞭解你是因為即將有新生兒才買車,即使他會少賺一點,也會建議你把預算花在嬰兒汽座上?
這樣子違反我們一般對業務或銷售人員的印象,有可能出現在保險業務員身上嗎?
同樣都是身故的時候理賠一百萬的壽險,一個一年要繳39,600元,另一個一年只需要3,390元,是你的話會選哪一個?
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我們公司上週也開始居家辦公,居家辦公與之前正常時相比,當然有許多不便,與客戶面談不方便、文件往返不方便、開會不方便,以及無法上健身房等等。
在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之餘,我時常想起今年年初搭計程車時,碰到的一位司機大哥S。
那天,當我搭上車後,我們開始閒聊,在閒聊的過程中,S大哥知道我的工作是在幫人理財的。
S大哥無奈地說:覺得自己很努力工作,但始終存不了錢。
我:怎麼說?
S大哥:存款一直都不到5萬。
我:聽起來有想要存錢,只是過往還沒存下,不知有什麼原因嗎?
S大哥:每天早上送老大去幼稚園,自己也就開始工作,中午會回家吃個午餐,吃完、休息一下就繼續開,傍晚帶老大回家,也會順便在家吃個晚餐,晚餐吃飽後,繼續開車,開到睡前,一天大約開14個小時。
每天的收入,扣掉叫車平台及車隊的抽成,落在3千~5千。每個禮拜休息一天。
我:所以一個月大約跑25天,一天收入平均4千,每個月收入約10萬?
S大哥:對。但因為車子是跟車行租的,扣掉租金、油錢、停車費及罰單,每個月實拿收入大約6.5萬。
我:了解,那開銷的部份呢?
S大哥:我有兩個小孩,老大讀幼稚園,老二還小,我老婆自己帶。平時要繳房租、老大的學費、老婆的家用、保險,幾乎就存不了錢了。
我:聽起來,你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相當擔憂!
S大哥:對啊…
我:這樣的狀況大概持續多久了呢?
S大哥:大概三年了,三年前,曾經做過一點小生意,結果做不起來,就開始跑計程車。
隨著目的地抵達,聊天也告一段落。
這兩周,疫情升溫、疫情警戒標準提升至第三級,人們大幅減少外出,計程車的生意,據說減少了7、8成。
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今日(5/21)國內新增312例本土確診病例,國內連續7天本土個案破百,前日(5/19)指揮官陳時中宣佈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
隨著疫情升溫,各家產險公司評估風險胃納,也陸續向金管會通報暫停受理。金管會保險局5/18表示,已收到新安東京海上產物的「兒童居家照顧費用保險」、國泰產物的「心疫滿分」專案暫時停止受理新件;5/19旺旺友聯產物及泰安產物也陸續宣佈5/21中午暫停受理「情疫相挺」及「有疫健康2.0」專案。
隨著疫情擴大,隔離、匡列人數愈來愈多,「防疫保單」一時間成為最熱門討論話題。究竟,防疫保單是什麼?有需要投保嗎?如果要投保,哪種選擇比較合適呢?
「志峯,剛剛某某保險公司的朋友,建議我買這張,你的看法是什麼?(傳某家防疫險DM)」
「現在防疫險好像很夯,也有幾家停售了,你覺得要買嗎?(傳新聞或文章連結)」
許多人考量要不要買防疫險的時候,思考層面都是直接跳到商品(What),詢問某張保單能不能買,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挑選原則(How),以及需不需要買(Why)。
商品數量多且經常變化,若沒有從自身需求角度出發,依循「Why → How → What」的思考脈絡,很容易看得眼花撩亂,買到不合適或非必要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