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剛買完便當,準備悠閒地享受晚餐時光,突然接到一位客戶Y的來電。
Y:剛剛發現,這幾天陸續被詐騙了近百萬,該怎麼辦??
我:立即打165、我等會陪你去派出所報案!
原來,Y有一位遠親Z,Z為人正派、平常跟Y的家庭多有來往,逢年過節都會互相探視,關係十分良好。
詐騙份子在上週六,偽裝Z的聲音、冒用Z的名義,打電話給Y,開始了一連串的詐騙。
我趕緊把便當吃完,前往派出所。
昨天傍晚,剛買完便當,準備悠閒地享受晚餐時光,突然接到一位客戶Y的來電。
Y:剛剛發現,這幾天陸續被詐騙了近百萬,該怎麼辦??
我:立即打165、我等會陪你去派出所報案!
原來,Y有一位遠親Z,Z為人正派、平常跟Y的家庭多有來往,逢年過節都會互相探視,關係十分良好。
詐騙份子在上週六,偽裝Z的聲音、冒用Z的名義,打電話給Y,開始了一連串的詐騙。
我趕緊把便當吃完,前往派出所。
身為財務顧問,執案時不乏聽到客戶或親友經歷一些常見的高風險投資案例甚至金融詐騙,例如 : 資金盤、P2P借貸平台、藝術品投資、國外不動產、未上市股票和博弈網站…等。
雖然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但不外乎是利用投資人
即使新聞不斷播報以及法治機構持續宣導,為什麼金融詐騙仍會不斷發生,我想可歸因於:
在《目標需求導向的投資流程才能讓你抱得更久更安心》一文指出報酬來自於投資人多承擔的風險,也就是風險溢酬,風險與報酬是一個光譜,一端是「高風險、高度不確定、低把握度,換取可能的高報酬,相對也是高虧損的可能」;反之亦然。
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我們公司上週也開始居家辦公,居家辦公與之前正常時相比,當然有許多不便,與客戶面談不方便、文件往返不方便、開會不方便,以及無法上健身房等等。
在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之餘,我時常想起今年年初搭計程車時,碰到的一位司機大哥S。
那天,當我搭上車後,我們開始閒聊,在閒聊的過程中,S大哥知道我的工作是在幫人理財的。
S大哥無奈地說:覺得自己很努力工作,但始終存不了錢。
我:怎麼說?
S大哥:存款一直都不到5萬。
我:聽起來有想要存錢,只是過往還沒存下,不知有什麼原因嗎?
S大哥:每天早上送老大去幼稚園,自己也就開始工作,中午會回家吃個午餐,吃完、休息一下就繼續開,傍晚帶老大回家,也會順便在家吃個晚餐,晚餐吃飽後,繼續開車,開到睡前,一天大約開14個小時。
每天的收入,扣掉叫車平台及車隊的抽成,落在3千~5千。每個禮拜休息一天。
我:所以一個月大約跑25天,一天收入平均4千,每個月收入約10萬?
S大哥:對。但因為車子是跟車行租的,扣掉租金、油錢、停車費及罰單,每個月實拿收入大約6.5萬。
我:了解,那開銷的部份呢?
S大哥:我有兩個小孩,老大讀幼稚園,老二還小,我老婆自己帶。平時要繳房租、老大的學費、老婆的家用、保險,幾乎就存不了錢了。
我:聽起來,你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相當擔憂!
S大哥:對啊…
我:這樣的狀況大概持續多久了呢?
S大哥:大概三年了,三年前,曾經做過一點小生意,結果做不起來,就開始跑計程車。
隨著目的地抵達,聊天也告一段落。
這兩周,疫情升溫、疫情警戒標準提升至第三級,人們大幅減少外出,計程車的生意,據說減少了7、8成。
在這個全民瘋投資的年代,財務顧問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投資什麼才好?金融股、科技股、能源股?還是黃金、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比特幣?
大型股、小型股、成熟市場、新興市場、高評等債券、高收益債券、房地場…等,這些不同的「資產類別」,也是許多基金或ETF名稱上會看到的名詞,但究竟要挑哪一種才好呢?
「疫情逐漸趨緩,旅遊業開始復甦,能源類股看好」、「5G與AI科技引領未來,晶片與半導體不可或缺,前景可期」、「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透過不動產證券化,不用持有實體房屋即可掌握房地產脈動」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說法,似乎在告訴我們如果投資要賺錢,就要努力研究總體經濟與產業趨勢,但我們都是平凡人,每天上班、陪伴家人、進修就已經夠忙了,真的有餘力再花時間研究這麼多資訊?
曾經網路上有個開玩笑的調查,內容是投資中那些痛苦的事,而調查結果發現,「如果賠錢,算投資的難受指數中第一名,那麼看著朋友賺錢自己沒賺,則絕對不會低於前三」。
隨著我們步入社會,開始關注金錢議題,往往都會遇到一些投資的機會,或至少聽過身邊朋友的投資經驗。賺大錢的,會使我們羨慕,譬如哪個高中同學投資股票賺了幾百萬,親戚哪個阿姨投資房地產已經買了第三套房,誰誰誰投資外匯、虛擬貨幣又賺了多少錢等等…
當然,也會有虧錢的例子,這些例子,又會使我們對投資感到恐懼。小一點的,頂多賠掉了幾個月的薪水,但卻有那些超出負荷的虧損,使人傾家蕩產。
前陣子,聽聞朋友說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個小老闆,這幾年透過虛擬貨幣及相關產業,從本金100萬不到,五年內翻到超過1000萬,不只買了新房、新車,到目前都還能持續獲利,若是覺得買賣的風險太高,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透過購入電腦設備挖礦,若幣值不遇到大事件崩盤因素,就能在1、2年內回本。
好的,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手上剛好也有一筆錢,時空回到那時的情景,在不知道未來的情況下,有同樣的投資機會出現在你眼前,你敢投資嗎?
Peggy是一位在傳產公司擔任行政的單身年輕女孩,過去曾經在三大電信的門市擔任業務人員,但是因為高業績壓力影響到身體健康,因此才轉職到現任的公司。
雖然壓力減輕但收入也隨之下降,面臨家庭經濟壓力需要她幫忙,身體狀況又無法負荷高壓的工作環境,因此在網路上搜尋理財規劃的服務尋求協助。
她聽朋友說只要透過某種方式達到「財務自由」,就能有一定的被動收入,不需要工作也可以生活,Peggy希望顧問告訴她該怎麼達成。
當我們擁有的資產(無論是房地產、股票,或是無形的版權)產生的被動收入(不需要額外付出時間就能得到的房租、股利或版稅)大過於我們的日常支出(包含不定時想出國玩,或是更換手機、電腦的花費),就達到了財務自由的狀態。
在執業的過程,常常看到一種現象:許多人30歲前後結婚,婚後買房子、生小孩,平常的收入拿來繳房貸、養育孩子、過簡單的日子就用得差不多了,幾乎存不下錢。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總是感到擔心,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
買房前,大家都會思考,目前的存款是否能夠支付頭期款?之後每月的房貸是否負擔得起?
但房貸利息大多是機動的,多數人沒有思考到如果利率調高,會讓自己每月房貸支出增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