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試怕錯過,試了怕悔過。當投資機會來臨,我們該怎麼選擇?

do-u-dare-to-invest-when-the-chance-comes

曾經網路上有個開玩笑的調查,內容是投資中那些痛苦的事,而調查結果發現,「如果賠錢,算投資的難受指數中第一名,那麼看著朋友賺錢自己沒賺,則絕對不會低於前三」。

隨著我們步入社會,開始關注金錢議題,往往都會遇到一些投資的機會,或至少聽過身邊朋友的投資經驗。賺大錢的,會使我們羨慕,譬如哪個高中同學投資股票賺了幾百萬,親戚哪個阿姨投資房地產已經買了第三套房,誰誰誰投資外匯、虛擬貨幣又賺了多少錢等等…

當然,也會有虧錢的例子,這些例子,又會使我們對投資感到恐懼。小一點的,頂多賠掉了幾個月的薪水,但卻有那些超出負荷的虧損,使人傾家蕩產。

前陣子,聽聞朋友說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個小老闆,這幾年透過虛擬貨幣及相關產業,從本金100萬不到,五年內翻到超過1000萬,不只買了新房、新車,到目前都還能持續獲利,若是覺得買賣的風險太高,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透過購入電腦設備挖礦,若幣值不遇到大事件崩盤因素,就能在1、2年內回本。

好的,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手上剛好也有一筆錢,時空回到那時的情景,在不知道未來的情況下,有同樣的投資機會出現在你眼前,你敢投資嗎?

 

投資前,先搞清楚三個重點

其實,不論你的選擇為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太多類似的投資機會。不只有社群媒體平台鋪天蓋地的廣告、還有來自朋友、業務介紹的消息,也有些是自己挖來的資訊,不誇張的說,只要你有錢,就一定會遇到類似的情境。

試想一下,假設今天有個不錯的投資機會,就在你還在猶豫的時候,行情就一去不復返,你會不會感到很婉惜?相反的,若今天你決定試試看,投資的錢卻血本無歸,不會後悔嗎?

所以,除非你已經下定決心不做任何的投資,或者早已知道應對的方法,否則你就必須要去學會怎麼處理這些「投資的機會」。畢竟投資雖然能帶來報酬,但一定伴隨著相應的風險,與其糾結在渴望獲利與害怕虧損的漩渦裡掙扎,不如好好面對它。

而至於該如何做決策,以下我們會討論三個重點,協助你做判斷:

  1. 若你還沒建立投資架構(模式),你要先做的並不是投資
  2. 先釐清「財務目標」及「資金分配」,有助於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
  3. 只碰自己能理解的工具和商品(能力圈),避免無知帶來的危險(這不算風險!)

 

建立投資架構,以不變應萬變

投資的商品百百種,尤其我們在金融業,聽過的更是多不勝數,除了基本的證券市場及衍生性金融商品外,還聽過虛擬貨幣、外匯保證金、跟單平台、私募基金,也有一些實體的如房地產、放貸、互助會、養殖高單價寵物等等的投資…

你說這些投資能賺錢嗎?當然可以,而且報酬率絕對不低,但你要說賠錢的,那更是多到不用舉例。而究竟會得到賺錢還是賠錢這兩者完全不同的結果,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在於「有沒有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架構」

舉個實際的例子,華倫‧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相信大家都認識,他的投資架構,毫無疑問就是價值投資。而巴菲特的投資邏輯,就是以合理或是便宜的股價,買進具有穩定現金流及商業模式有護城河的好公司,長期持有不輕易賣出。

但另外一個投資界的巨匠,德國證券教父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他的方法就跟巴菲特有著很大的差別。他最著名的投資架構「雞蛋理論」,代表市場行情在每一個階段不同的變化。他關注著時事、趨勢,跟著不同發生的事件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及策略,自許是一個純粹的投機者。

這兩位投資界的標竿人物,雖然方法不一樣,但都有著自己的思考邏輯和投資哲學。簡單來說,有投資架構的人,他們「知道可能會遇到哪些狀況」、「也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即便超出原先的預測,也都有能力應變

相反的,沒有投資架構的人,所做的決策多半來自於相關人士或媒體所餵養的消息。聽誰誰誰說、聽什麼東西好像會賺、以報酬率為主要依歸,這類跟風型的投資人風險就會比較大,即便這次賺到了錢,也會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而無法複製成功或擴大收益。

 

將錢做分類,減少期待落差

理財規劃有四大管理系統,分別是收支管理、風險管理、投資管理及信用管理。而在投資管理中,將錢做分類,一直是我們不斷強調的重要觀念,若想進一步了解,可詳閱這篇文章《你知道嗎?錢也是有名字的!》

在上述文章中提到,我們會將錢分成四個類別:

保命錢

做為緊急預備金,至少會抓3~6個月的平均月生活支出。除了應急,也能避免投資資金在市場狀況不好的時候被迫拿回,造成買高賣低的情況發生。

假設一個人月基本開銷2.5萬,就會建議準備至少7.5萬~15萬的保命錢,只有特殊情況才會用到。

儲蓄錢

準備好了保命錢,再來才是考慮儲蓄及投資,這部分的分配則會根據未來的財務目標,並依照年期的長短來決定用什麼方式來達成。

我們會建議3~5年內會用到的錢,當作儲蓄錢不去做投資,譬如買房、買車頭期款、教育基金、結婚基金等。因為不管什麼投資,都會有風險或波動,期間太短會難以掌握獲利的把握度,到了要用錢時未必是獲利的狀況。

理財,是為了讓目標達成,不是只看報酬率,應該考慮各個面向,選擇最有可能達成的方式。

投資錢

投資錢要符合三個策略:長期投資、全球分散、資產配置。投資錢被視為達成財務目標最主要的方式,所以除了保命錢和儲蓄錢以外,應全數投入投資錢。

要採用「長期投資」是因為全球經濟會持續成長,所以期間愈長,獲得正報酬的機率愈大。藉由「全球分散」+「資產配置」,避免單一標的、個股、產業或國家的榮衰大幅影響整體報酬率。確立投資架構後,才依照這些原則來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標的。

這樣的投資策略,適合絕大多數的人。倘若你有其他的投資方式,請記住投資錢的目的在於達成財務目標,期間可以接受波動但不能一跌不起,所以對於投資的掌握度及風險考量優先於報酬率

投機錢

投資跟投機之間有什麼差異呢?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的定義是:只要不符合投資錢三策略(長期頭資、全球分散、資產配置)的,都算是投機錢。

換句話說,就是用投資把握度的高低來區分。你對這套投資系統、架構掌握度愈高,就愈偏向「投資錢」,而「投機錢」則要有「賠光摸摸鼻子就算了」的最壞打算,不至於影響未來財務目標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假設一個家庭可動用的現金資產有200萬,家庭平均月支出約5萬,預計在明年準備換車,預算為50萬,5年內沒有其他財務目標,那該怎麼分配現在手上有的錢呢?

依造前面分配錢的邏輯,我們會建議他至少留15-30萬的「保命錢」,而明年要動用的錢50萬當作「儲蓄錢」不做使用,剩餘約120-135萬的錢做為「投資錢」。除非是自己想嘗試投資看看,或是親友有什麼推薦的投資方法,經過評估後,才可提撥一小部份資金當作「投機錢」,否則應該全數做為投資錢來運用。

 

專注能力圈,不懂的東西別碰!

股神巴菲特夠厲害吧!?他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他和查理.蒙格,一起打造了4,897億美元波克夏帝國(2020年),每年的波克夏股東會,更是無數投資人爭相朝聖的盛會。

但即便如巴菲特,他有在投資上沒有不懂的東西呢?絕對有!這點不僅是他親口承認,而且他還聲稱親口拒絕了微軟和亞馬遜的投資機會,但一樣不妨礙他的富有。

巴菲特在一場大學公開演講裡,提出了著名的棒球理論。泰德‧威廉斯(美國大聯盟球員),寫了一本書叫做《擊球的科學》(The Scince of hitting) ,在那本書裡,有張教人揮棒的圖表,他將打擊區分成77個方塊,每一塊大概是一個棒球的大小。

他說:「如果我只在球飛近理想區域時才揮棒,那麼平均的打擊率可高達4成」,他說打擊最關鍵的就是等到「好打的球」。

投資也是,我不需要去了解世界上所有的產業,因為世界上我不了解的產業太多了,我可以選擇不揮棒(也不會三振出局),直到我看到我了解的東西,有比較高的勝算時才出手。

連巴菲特在投資上也有不擅長的地方,更何況是我們呢?只要專注在「好打的球上」及「不懂的東西不要碰」,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機會

棒球理論
Photo by Ted Williams’ strike zone

 

比起發大財,能安心的投資才是好投資

總結來說,每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處理步驟如下:

  1. 弄清楚是不是能瞭解的產業或標的,包含它的商業模式、獲利性、風險性、歷史紀錄、需持有期間等等…且比起報酬率,要更在意風險。(只要號稱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或者牽扯到組織利益的事情,通常會建議別碰)
  2. 對錢進行分配,遵循四錢順序原則,分別依序為保命錢 → 儲蓄錢 → 投資錢 → 投機錢,若保命錢及儲蓄錢的金額都還不夠,那還不適合進行任何投資。
  3. 若前兩錢已準備完畢,接著就是全力準備投資錢來達成財務目標,不一定需要用到投機錢。

市場上永遠有各種賺錢機會,但同時也充斥著各種風險,若風險無法評估,那就是最大的風險!別讓加速資產成長的期待,變成拖累資產的毒藥。建立好自己的投資架構與策略,理財路上才能走得安穩順遂。

 

延伸閱讀

 

訂閱
通知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