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存了100萬,該拿多少出來投資?」
「最近股市漲好高,是不是應該先賣出,獲利了結?」
「聽說金融股配息很穩,我是不是應該有錢就去買,累積被動收入?」
「這幾年美國漲比較多,是不是應該多買一些美股?」
「聽朋友說,他買了比特幣,一下賺了3倍,我也可以試試?」
身為一名財務顧問,時常聽到這類議題。
當這類議題出現,很可能代表諮詢者的心中,還沒有完整的投資策略。這篇文章將說明建議採用的投資策略,以及相對應的優缺點。
「我存了100萬,該拿多少出來投資?」
「最近股市漲好高,是不是應該先賣出,獲利了結?」
「聽說金融股配息很穩,我是不是應該有錢就去買,累積被動收入?」
「這幾年美國漲比較多,是不是應該多買一些美股?」
「聽朋友說,他買了比特幣,一下賺了3倍,我也可以試試?」
身為一名財務顧問,時常聽到這類議題。
當這類議題出現,很可能代表諮詢者的心中,還沒有完整的投資策略。這篇文章將說明建議採用的投資策略,以及相對應的優缺點。
上篇提到保險在稅務規劃的相關原則,其重點在於提醒消費者勿以基於規避稅負的動機投保,而是回歸填補保障缺口的目的。此篇介紹在保險契約關係人的不同安排上,對於稅負的不同影響。
在這之前補充一些保險與相關稅法的觀念。
你知道嗎?看似一紙簡單的保單(保險契約),其中卻蘊含著大學問。
電影《腿》的故事描述:錢鈺盈(桂綸鎂飾)的丈夫鄭子漢(楊祐寧飾)在腿部截肢手術後不幸離世,她想拿回丈夫被截肢的腿,卻被醫院百般刁難、互踢皮球,於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奪腿計畫」就此展開…而這段充滿黑色幽默的尋腿旅程中,也穿插著錢鈺盈與鄭子漢從相識、相愛到相互虧欠的過往。
(以下劇情爆雷,慎入)
身為財務顧問,執案時不乏聽到客戶或親友經歷一些常見的高風險投資案例甚至金融詐騙,例如 : 資金盤、P2P借貸平台、藝術品投資、國外不動產、未上市股票和博弈網站…等。
雖然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但不外乎是利用投資人
即使新聞不斷播報以及法治機構持續宣導,為什麼金融詐騙仍會不斷發生,我想可歸因於:
在《目標需求導向的投資流程才能讓你抱得更久更安心》一文指出報酬來自於投資人多承擔的風險,也就是風險溢酬,風險與報酬是一個光譜,一端是「高風險、高度不確定、低把握度,換取可能的高報酬,相對也是高虧損的可能」;反之亦然。
當你走進百貨公司的服飾專櫃時,門市人員不但沒有鼓吹你把喜歡的都帶走,反而在得知你衣櫃裡已經有同款式的衣服時提醒你不要買重複的,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或是買車時銷售人員沒有向你大力推薦最頂級(也最昂貴)的汽車音響或高級皮椅,反而在瞭解你是因為即將有新生兒才買車,即使他會少賺一點,也會建議你把預算花在嬰兒汽座上?
這樣子違反我們一般對業務或銷售人員的印象,有可能出現在保險業務員身上嗎?
同樣都是身故的時候理賠一百萬的壽險,一個一年要繳39,600元,另一個一年只需要3,390元,是你的話會選哪一個?
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我們公司上週也開始居家辦公,居家辦公與之前正常時相比,當然有許多不便,與客戶面談不方便、文件往返不方便、開會不方便,以及無法上健身房等等。
在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之餘,我時常想起今年年初搭計程車時,碰到的一位司機大哥S。
那天,當我搭上車後,我們開始閒聊,在閒聊的過程中,S大哥知道我的工作是在幫人理財的。
S大哥無奈地說:覺得自己很努力工作,但始終存不了錢。
我:怎麼說?
S大哥:存款一直都不到5萬。
我:聽起來有想要存錢,只是過往還沒存下,不知有什麼原因嗎?
S大哥:每天早上送老大去幼稚園,自己也就開始工作,中午會回家吃個午餐,吃完、休息一下就繼續開,傍晚帶老大回家,也會順便在家吃個晚餐,晚餐吃飽後,繼續開車,開到睡前,一天大約開14個小時。
每天的收入,扣掉叫車平台及車隊的抽成,落在3千~5千。每個禮拜休息一天。
我:所以一個月大約跑25天,一天收入平均4千,每個月收入約10萬?
S大哥:對。但因為車子是跟車行租的,扣掉租金、油錢、停車費及罰單,每個月實拿收入大約6.5萬。
我:了解,那開銷的部份呢?
S大哥:我有兩個小孩,老大讀幼稚園,老二還小,我老婆自己帶。平時要繳房租、老大的學費、老婆的家用、保險,幾乎就存不了錢了。
我:聽起來,你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相當擔憂!
S大哥:對啊…
我:這樣的狀況大概持續多久了呢?
S大哥:大概三年了,三年前,曾經做過一點小生意,結果做不起來,就開始跑計程車。
隨著目的地抵達,聊天也告一段落。
這兩周,疫情升溫、疫情警戒標準提升至第三級,人們大幅減少外出,計程車的生意,據說減少了7、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