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你是小資族,更需要「獨立財務顧問」啊!(下)-Clubhouse筆記

財務嚮導

獨立財務顧問的獲利來源是什麼?

聽眾某餓提問:獨立財務顧問工作本身獲利方式是什麼?以往像保險業務或理專收入來源是推薦商品的佣金,那財務顧問是像律師費,或訂閱制收費?

志峯:確實不同的制度設計,會讓人們做出不同選擇。我會用我們公司(安睿宏觀理財規劃顧問)的制度來回應說明,但不能代表整個產業。

第一個是收取「單次規劃費」,做一次完整的財務規劃,整個流程至少需要五次面談。概念類似做健康檢查,不同的是不只檢查,還包含了後續的調整和執行。

規劃後有些是可以立刻改變的就會馬上執行,比如原本的生涯財務目標不清楚,透過「生涯資產模擬表」就能清楚地看到人生藍圖,該怎麼調整,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買房、什麼時候能夠退休;原本存不下錢,該如何運用分帳戶管理的方式打理財務;以及保險如何調整,哪些舊保單該保留,哪些該調整。

 

但有一部分是無法在規劃後立即產生效益的,就是投資。投資需要時間,不可能投資一個月後就所有目標都達成了,所以我們收取第二個費用是「持續顧問費」,客戶若把資金交由我們做資產管理,會從總管理金額中收取每年1%的費用,做為持續顧問費。服務內容不只是資產管理,還包括了理財諮詢、年度檢視、目標及投資組合調整、投資紀律維持,以及保險理賠核算等等。這是長期合作、長期陪伴的服務,有些客戶甚至從第一代陪伴到第三代了。

客戶做完首次規劃後,也可以選擇自己做投資管理,不進入持續顧問服務,未來每年或每幾年回來再做一次財務健康檢查,檢視整體的財務狀況,針對重新回來檢視的舊客戶,我們會提供優惠價格。

 

收取顧問費制度是為了避免利益衝突

志峯:為什麼我們的制度設計是選擇收取顧問費為主呢?試著想像若某個客戶的保險有一些醫療險缺口,我們會選擇在他舊保單上直接附加合適的醫療險(前提是該醫療險符合需求),這樣客戶可以省掉再買一張主約來附加醫療險的錢,對客戶比較好,但對顧問來說就沒有商品佣金的收入。

收取顧問費,可以避免利益衝突,讓顧問落實對客戶最好的選擇。避免保單健檢變成見縫插針,舊保單被改來改去。大部分消費者是很難辨別,別人賣給你的保險,是真的你需要的、對你好的,還是對業務員口袋比較好的。

持續顧問費也是同樣的概念,交由我們做資產管理,是從總管理金額中收取每年1%的費用,做為持續顧問費,不收取「申購手續費」。假設若干年後,客戶的資產成長為2倍,1%的費用也跟著變多,如此我們的利益是和客戶一致的,不用擔心經常請你停利、停損、轉換標的,究竟是市場即將變化而需要的調整,還是轉換一次可以多收取一次的申購手續費?這也是客戶很難去判別的。

 

依照投資策略,篩選合適的投資標的

聽眾某餓提問:剛剛有提到你們會篩選資產管理公司,這麼多基金,是怎麼去篩選的呢?

志峯:這部份是我們投資研究部門的專業,我簡述回應。我們的投資策略是「長期投資、全球分散、資產配置」,讓資產跟著全球經濟一起成長。因著這樣的策略,再用質化、量化的方式篩選基金,例如第一階段的量化標準是基金本身成立時間未滿3年不考慮(成績還不具參考性)、資產規模太小不考慮(有被清算的可能)、過度集中單一國家、單一主題不考慮(沒有全球分散)。用這些標準,第一階段會把近2千檔基金篩選剩2百多檔。

第二階段的量化標準會看中長期績效是否穩定,是不是在同類型基金中長期表現都相對好?另外,投資不能只看報酬率(績效),波動度(風險)也要考量,還有費用率和晨星Morningstar的基金評等也會衡量。

除了量化分析,還有質化分析,基金管理團隊會定期和我們開會討論或報告,讓我們瞭解管理團隊的投資哲學和決策流程…等。用個比喻來說,量化分析就像是研究一群資優生過往的考試成績,質化分析就是瞭解這群資優生是怎麼唸書的,以確保他們能長期獲得好成績。

 

什麼樣的財務狀況,適合找財務顧問?

Evelyn:小資族的主要收入就是薪水,我相信蠻多聽眾的疑問是,如果月薪只有35萬,還需要找理財顧問嗎?會不會花太多錢?對於這點志峯有什麼建議,比如月收入到多少才適合找你們?

志峯:根據過往協助客戶規劃的經驗,體會到其實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遇到問題?有沒有想解決問題?有沒有想做得更好?如果以上都沒有,自然會覺得價值低於價格,不需要進行規劃。但若想把財務打理得更好,聘請財務顧問量身訂製財務規劃,並且敦促落實執行計畫,絕對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就連職業球員都需要專業教練了,何況是業餘球員呢?

 

我有個客戶是大四還沒畢業就進行財務規劃,我們會認識是因為總經理在東海授課,我每年也都會回去分享一、兩堂課,他因課程認識了財務規劃,主動聯繫我們想面談進一步瞭解。像他的情況是還沒開始理財,也還沒遇到理財的問題及困擾,但他希望從一開始工作就能打理好財務,所以就拿從小到大存下來的紅包錢和打工錢進行規劃,釐清自己未來的人生藍圖。

所以適不適合規劃跟年紀、收入或資產並無絕對關聯,就算還沒碰到理財問題,也能透過財務規劃把整體狀況打理得更好。當我們透過財務規劃和財務顧問的協助,閃掉了金融陷阱或錯誤投資導致的虧損,亦或是把保障做足夠,風險發生時也無後顧之憂,那一份安心你覺得值得嗎?值得的話就適合進行規劃。

不過,確實有一種狀況很挑戰,可能無法透過財務規劃幫上忙,那就是每月負現金流,同時又有負債。但只要有一項是正的,都有機會善用資源,讓財務狀況愈來愈好。

 

自己理財,跟找財務顧問做規劃的差異是什麼?

志峯:我用比喻來說明,家裡要裝潢可以交由室內設計師做整體規劃,包含後續施工進度和監工;也可以直接找泥工、木工、水電工…等師傅,自己溝通處理;或者是去特力屋買工具材料,自己DIY。

就成本面,一定是DIY最便宜,但你不一定有技術經驗,尤其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會不會做了一些對安全性或屋況有負面影響的裝潢。

如果找師傅,除了要去對應不同師傅的工法和流程,還可能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導致重複施工、施工期間拉長、每個部份的風格不同…等風險。

若找專業的室內設計師,先釐清你想要工業風、北歐風或什麼樣的裝潢風格,花很多時間跟你討論樣式、材質及工法…等需求,做出一個完整的設計藍圖,對焦雙方的期待跟認知是否一致。接著才按照藍圖找不同的師傅施工,排好工期、施工順序,持續監工直到完成,期間和每個師傅的溝通都由設計師為你代勞,或許要因此付出額外一筆設計、監工費,卻能確保整個裝潢過程與結果符合期待,更省下許多時間。這些都是選擇,沒有對錯,每個人的能力、經驗和重視的東西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

Evelyn:的確就像志峯說的,關於財務沒有標準答案,人生也不是一模模一樣樣,或許不一定要找理財顧問,但這是相對有效率、有方法,更有結構性地打理財務。

 

顧問的價值是減少知道與做到的落差,以及長期陪伴

鋒哥:補充一下,我跟志峯就像是個互補的角色。你想自己學,我有課程可以教你,但教跟做中間的門檻很大。例如投資會面臨很多壓力或關卡,股市大跌時不該把股票賣掉,反而應該逢低加碼,你可能無法克服恐懼,這不是別人教得會的,所以這時若有獨立財務顧問陪伴,鼓勵你堅守投資紀律,就會是很重要的事。

獨立財務顧問主要的收入來自於收取顧問費,而不是銷售金融商品,不會為了賺佣金而賣給你不適合工具商品。顧問費的價值何在?舉例來說,去年(2020年)3月你做錯一個決定,在低點時把你手上股票完全賣掉,你會不知道何時該接回來,因此虧損或少賺的獲利,說不定付一百年的顧問費都付得起。

所以建議你要自己學,可以看書或跟我學;你也可以選擇一個人長期陪伴你,讓財務在對的軌道上運行,獨立財務顧問就是可以在你身旁陪伴的角色。這就像在職場中找個Mentor指導,或是找個健身教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現在愈來愈多人會請健身教練,那為什麼不願意花錢請顧問協助,改善財務健康呢?

在台灣做獨立財務顧問這一行真的非常辛苦,因為多數人不願意為建議去付錢。在外國這是常態,付錢給法律顧問、會計師、財務顧問,但在台灣無形服務還不被看重,覺得只是嘴巴說說,沒那個價值。其實好的建議會影響你一輩子,它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的,鼓勵大家去思考一下。

 

正確的理財系統,會在時間複利下持續放大成果

志峯:呼應一下鋒哥提到的「知道和做到的距離」,我曾問過鋒哥,發出的券商開戶邀請碼,有多少真的完成開戶並執行?鋒哥說大概只有5%的比率。所以問題不只是在市場下跌中能否維持投資紀律,有些人根本連第一步都無法跨出去。

我之前有一小段時期,曾嘗試對一些願意閱讀的客戶,鼓勵他們去看一些書後自己投資,不一定要交由我們做資產管理,可以省下一些成本,但過了一兩年後追蹤,發現他們根本還沒開始行動。我就體悟到,協助客戶落實執行,也是獨立財務顧問很大價值。

舉例來說,甲跟乙每年投資12萬,假設年化報酬率5%,但甲比乙早了3年執行,在乙剛開始投資的時候兩人只差了約40(其中有36萬是投入的本金,只有近4萬是投資成果)。但在30年後,兩人的資產累積會有將近150萬的差異!所以光是及時開始這個動作,在時間的影響下,後面的差距就非常非常大。

另外,外在環境的干擾,也是造成知道和做到有落差的因素之一,看到隔壁同事做股票短線操作或當沖就賺多少多少,難免心裡會動搖。

 

自己學習理財或交由財務顧問規劃?是相輔相成而非互斥

志峯:有人會好奇,該自己學理財,還是交由財務顧問協助規劃?其實這兩個選項不會互相衝突。像我也常和規劃後的客戶持續傳遞一些觀念和知識,如果客戶想深入多瞭解某些知識,我也會推薦文章、書籍或課程。再用前面提過的計程車來舉例,我們雖然是直接載客戶到終點,但若客戶開始學習怎麼看地圖,愈理解行為背後的觀念和邏輯就會愈認同,長期合作就更順暢,這是相輔相成的。

鋒哥:我曾推薦我的學生去找志峯規劃,因為他有些需求無法自己做到,有個人能陪著還是蠻重要的。雖然這個成本不算便宜,但價值是存在的。今天也讓大家對獨立財務顧問多些理解,這個產業在台灣才剛萌芽,教育市場是非常辛苦的,但相信這樣耕耘下去終究會有成果。

Evelyn:的確知道和做到的距離非常大,上次我們談了勞工退休金的主題,有聽眾A聽完後躍躍欲試,想開始自提勞退,結果周邊親友、同事都說這樣做很傻,拿這6%去投資不是更好嗎?被身邊的眾人反對,聽眾A就因此覺得很迷茫。

後來遇到一個人分享經驗,說當年傻傻一直自提,隔一段時間後查詢勞退專戶已累積了200多萬。請聽眾A去問那些反對勞退自提的人,看看他們帳戶有沒有200萬?聽眾A想一想覺得有道理,才認為這樣選擇是對的。周遭環境充斥著各種資訊,如果有人可以彼此打氣和陪伴,持續分享交流,一起提昇財商,是很棒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與談者簡介

Evelyn Lin
財經雜誌網站主編,超過13年記者、編輯經歷。歷年主跑路線包括台灣上市櫃科技公司和投資理財。擅長採訪寫作與數位內容策展。
個人網站:我是EE – 女性理財&親子生活
FB粉專:我是EE – 女性理財&親子生活

李柏鋒(鋒哥)
Inside主編、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腦力矩創辦人。
個人網站:李柏鋒的擴大機
FB粉專:李柏鋒的擴大機

 

訂閱
通知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