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存了100萬,該拿多少出來投資?」
「最近股市漲好高,是不是應該先賣出,獲利了結?」
「聽說金融股配息很穩,我是不是應該有錢就去買,累積被動收入?」
「這幾年美國漲比較多,是不是應該多買一些美股?」
「聽朋友說,他買了比特幣,一下賺了3倍,我也可以試試?」
身為一名財務顧問,時常聽到這類議題。
當這類議題出現,很可能代表諮詢者的心中,還沒有完整的投資策略。這篇文章將說明建議採用的投資策略,以及相對應的優缺點。
「我存了100萬,該拿多少出來投資?」
「最近股市漲好高,是不是應該先賣出,獲利了結?」
「聽說金融股配息很穩,我是不是應該有錢就去買,累積被動收入?」
「這幾年美國漲比較多,是不是應該多買一些美股?」
「聽朋友說,他買了比特幣,一下賺了3倍,我也可以試試?」
身為一名財務顧問,時常聽到這類議題。
當這類議題出現,很可能代表諮詢者的心中,還沒有完整的投資策略。這篇文章將說明建議採用的投資策略,以及相對應的優缺點。
在這個全民瘋投資的年代,財務顧問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投資什麼才好?金融股、科技股、能源股?還是黃金、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比特幣?
大型股、小型股、成熟市場、新興市場、高評等債券、高收益債券、房地場…等,這些不同的「資產類別」,也是許多基金或ETF名稱上會看到的名詞,但究竟要挑哪一種才好呢?
「疫情逐漸趨緩,旅遊業開始復甦,能源類股看好」、「5G與AI科技引領未來,晶片與半導體不可或缺,前景可期」、「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透過不動產證券化,不用持有實體房屋即可掌握房地產脈動」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說法,似乎在告訴我們如果投資要賺錢,就要努力研究總體經濟與產業趨勢,但我們都是平凡人,每天上班、陪伴家人、進修就已經夠忙了,真的有餘力再花時間研究這麼多資訊?
許多年輕上班族常有這樣的狀況:出社會一陣子,收入還OK,每個月能夠存下一點錢,陸續接觸了一些投資理財的影片、文章,三不五時也會聽到身邊親友、同事聊起投資理財的話題,這時候,自己也開始會想:「是不是也該試著投資看看?」
但無論做了多少功課,等到實際要開始把錢投入時,多數人難免還是會有一點提心吊膽,而會有這樣的心情也代表著,其實我們對於投資抱持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因為即使做了再多的功課,我們還是沒有把握今天把錢投下去,明天到底會賺錢還是賠錢,只能「希望」投資會有好結果。
這樣的狀況其實不只是年輕人,有許多「先烈們」在股海浮沉了大半輩子,伴隨著這樣的不確定性也只能安慰自己:「投資有賺有賠很正常~」
正是因為在心底存在著這樣的不確定感,即使知道投資本金要大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我們始終抱持著嘗試的心態以小額資金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