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知道的105年度綜合所得稅新制

105年度綜合所得稅新制

結算申報注意事項

申報期限:106/05/01~06/01

一、報稅無紙化已於103年上路,建議以網路報稅

因此不會寄發扣繳憑單,建議利用自然人憑證、金融憑證、健保卡+密碼、身分證字號+戶號+查詢碼等四種方式申報所得稅,只要下載報稅軟體,可雲端帶入所得,以及可列舉扣除的項目與金額,報稅更為方便。

「查詢碼」可親自或委託代理人攜帶身份證於各地區國稅局及其分局、稽徵所辦理查調服務取得;「戶號」則記載於現在設籍地址的戶口名簿。

閱讀更多 read more

其實儲蓄險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

去銀行辦事時常碰到一個畫面,事情處理了差不多之後櫃員就開始熱切地介紹:「錢放在定存利率只有1%,我們現在推出一個方案,你連存6年,之後每年的利率是3%喔!」

或是保險業務朋友:「錢放在身邊很容易亂花,要強迫儲蓄,累積人生第一桶金!」、「這個商品要停售了,之後想買也買不到了」、「明年保費即將調漲,欲購從速!」

又或者三不五時接到不明來電:「先生您好,這個商品你連繳20年,出事不但有保障,還不用繳剩餘期數的保費。沒出事退還你所繳交的保費,完全不會浪費。」

買過儲蓄險的朋友,對以上的情境,相信不會感到陌生。然而,對方不會跟你說的是,儲蓄險其實有三大風險。

 

儲蓄險的三大風險

以圖中這張保單為例(是很多業務員用力在推的),一個40歲的男性每年繳18萬,連續繳6年,共繳108萬 。6年期滿,解約可拿回115萬。

有人或許會問,標題寫年輕人,此處卻以40歲男性舉例,是否會造成內部報酬率(即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是衡量回報率的正確方式)低估?此為這張保單宣傳單上的表格,其實不論是2歲男童、28歲年輕男性或40歲中年男子,保費雖不同,得出的IRR幾乎是一樣的。

閱讀更多 read more

你必須知道的104年度綜合所得稅新制

104年度綜合所得稅新制

結算申報注意事項

申報期限:105/05/01~05/31

一、報稅無紙化已於103年上路,建議以網路報稅

因此不會寄發扣繳憑單,建議利用自然人憑證、金融憑證、健保卡+密碼、身分證字號+戶號+查詢碼等四種方式來申報所得稅,只要下載報稅軟體,可雲端帶入所得,以及可列舉扣除的項目與金額,報稅更為方便。

→ 取得查詢碼的兩種方式
→ 下載查詢碼懶人包

閱讀更多 read more

原來安太歲不能申報捐贈!?國稅局提醒,避開報稅時常見的15項疏失(2025/4/30更新)

國稅局提醒!避開報稅時常見的11項疏失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常見疏失

幾年前北區國稅局發了一篇新聞稿,整理以往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常見的錯誤,提醒納稅義務人注意,每年我都會重新整理更新,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部份要特別注意的吧!(2025/4/30更新)

 

一、漏報所得

僅申報手頭拿到的所得資料,未申報無法查調的非扣繳所得(財產交易所得、租賃所得等);或是未合併申報受扶養親屬的所得;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無所得,但未成年子女有所得,且已超過當年度規定的免稅額及標準扣除額合計數,如此還是要以父或母為納稅義務人與未成年子女合併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

另一種情況是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未將該事業當年度分配的營利事業所得額,列為個人營利所得,申報綜合所得稅。

 

二、漏報大陸地區來源所得

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應合併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但其在大陸地區已繳納的稅額,可從應納稅額中扣抵,可扣抵稅額以加計大陸地區來源所得後所增加的稅額為上限。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4條

閱讀更多 read more

3步驟算出個人綜合所得稅,懂得計算原理更能合法節稅!(2022/5/1更新)

3步驟算出個人綜合所得稅

一年一度的噴錢報稅季又到了,每年應繳納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究竟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而今年又有什麼調整與變化?用範例試算讓您一次瞭解!

 

個人綜合所得稅計算

Step 1:計算綜合所得淨額

2022/5/1更新:紅字為今年變化螢光色為容易疏忽的部份)

閱讀更多 read more

為什麼總是理錯財?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為什麼總是理錯財?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守財,是理財最後一哩路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於是大家努力學理財,希望能多賺一點,卻往往忽略了風險,跌倒之後再安慰自己「繳學費」是必經之路。

小賠還能承擔就算了,萬一像我的房客,60多歲退休後,短短4個月就把退休金300多萬在台股市場中賠光,必須重回職場……讓我不禁直呼:「理錯財,不如不理財!」守財,是理財最後一哩路,其重要性不可輕忽,向大家分享以下五個小叮嚀:

一、太好的不是真的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馬多夫騙局、南寧假投資等詐騙案仍層出不窮,因為貪婪是人的天性之一。我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太好的不是真的」,縱使有也輪不到自己。

許多朋友曾問我,接到電話或Email,介紹未上市股票的投資機會,能不能做?我會建議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要找我?」、「若真的這麼好,為什麼自己不做?」、「對方賺什麼?」。別只想到自己可能賺多少,去想想別人賺什麼?

閱讀更多 read more

你知道嗎?錢也是有名字的!

釐清四錢,合理期待不失望

去年(2015)8/24,台股盤中一度暴跌583點,跌幅高達7.5%,有網友的選擇權部位被代為沖銷,240萬資金瞬間賠光,還負債100多萬

 

我們為什麼要理財?

花3分鐘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想要投資理財?是想達成什麼財務目標?購屋?提早退休?甚至財務自由?(回答完之後再往下看)

坊間一堆雜誌、書籍在提倡財務自由,或教你幾年賺千萬,究竟是你自由,還是他自由?能達成財務自由當然好,但試想,有可能每個人都達成嗎?若一整個社會都如此,那麼誰在工作?有再多錢也買不到東西,因為沒人製造,也沒人服務你。用個很爛的譬喻,就好比大家都期待中樂透頭獎,但真的每個人都中了的時候,就不是一件好事了(笑)。

這邊談的,不只是機率高低的問題,而是一旦當你理財的目的是為了以後能夠躺著賺,那往往就是悽慘的第一步,俗話說:「期待愈高,失望愈大。」

想想看本文開頭的案例,那樣大起大落的生活真的是我們所期待的嗎?其實,多數人所追求的,不過是安居樂業、平安健康、有足夠的退休金…等等小幸福,為的就是一份「安心」罷了。會追求愈多愈好、愈快達成愈好,只不過是因為不知道「多少才夠」,而顯現出的一種直覺反應。

閱讀更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