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和太太是一對頂客族夫妻,兩人都在科技業上班多年,雖然薪水及年終都相當不錯,但總有這樣的心情「對工作內容已相當熟悉,還是仍需耗費極大的心力在工作上,也時常加班加到很晚,覺得好累好累,很需要休息…」,因此夫妻倆時常安排休假出國旅遊,放鬆緊繃的身心。
「因為工作已經很累了,花錢就比較不在意,沒有特別想到要存錢,想說錢再賺就有」由於之前較注重當下的生活,對於儲蓄相對疏忽,所以身上的存款不多。
最近開始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剛好聽同事提到以房養老,因此心中也產了這樣的想法:「是否現在該買房子,年老時再以房養老,度過下半輩子呢?」
結算申報注意事項
申報期限:107/05/01~05/31
一、建議以網路報稅,透過憑證或查詢碼帶入資料
只要下載報稅軟體,然後將扶養的每一位親屬,都採用自然人憑證、金融憑證、健保卡+密碼、身分證字號+戶號+查詢碼,四種方式擇一雲端帶入所得,以及可列舉扣除的項目與金額,各項扣除額不會遺漏!報稅更方便。
「查詢碼」可親自或委託代理人攜帶身份證於各地區國稅局及其分局、稽徵所辦理查調服務取得;「戶號」則記載於現在設籍地址的戶口名簿上。
從踏入獨立財務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 IFA)產業至今,一轉眼已五年多,覺得是時候寫個系列文,提供一些方向給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朋友們。這篇先談為什麼我會一畢業就選擇這個在台灣尚未成形的產業,而非多數人選擇的金融業?
求學期間確立了人生價值觀
「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 Paulo Coelho
多虧大學期間唸了八年兩個學校三個系的福(輔大物理、東海資管、東海財金),讓我比其它人多了四年的時間思考人生價值與方向。
還記得在輔大時,想法很簡單,期望自己做大事、立大業,賺大錢後再幫助人,像比爾蓋茲和巴菲特那樣捐出許多財產。後來因為《富爸爸,窮爸爸》一書,而對商管學院感到興趣,跑去選修經濟、會計等課程。但因為社團玩太兇,最終在大三上學期時,被雙二一肄業。
讀者詢問:「我目前單身無子女,工作已進入半退休狀態。之前看新聞說長照法已通過,那麼是否還需要買商業保險中的長照險?商業保險與政府籌辦的長照差別在哪?會不會相互重疊或衝突呢?」
考慮要不要買商業長照險之前,先來瞭解為什麼要擔心長期照顧這件事?接著認識政府長照法內容以及商業長照險的保障範圍,才有足夠的資訊能做決策。
文長慎入,先說結論:政府的長照服務幫助有限,仍需規劃商業保險來移轉風險。建議優先選擇「定期型」的殘廢險和殘扶險保障大部分的長照風險,預算相當充裕者,才考慮是否要規劃長照險。
長期照顧將是未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台灣人口急速老化,速度在全世界中僅次於日本。10年後,每3.2個青壯年要養一個老人,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30年後,更是每3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
近期新聞常出現這類標題「美股創歷史新高」、「第5次台股萬點,是起跑線還是終點站?」於是許多相對應的評論應運而生「信不信由你,美股雪崩隨時都有可能」、「跟萬點Party說掰掰」、「不宜躁進,現金為王」。
正在定期定額投資或打算開始定期定額投資的朋友,很可能會思考現在還適合繼續投入或適合開始投入嗎?還是應該先暫緩,甚至在高點贖回呢?
股市崩跌前夕開始定期定額投入,多久可回到正報酬?
最近這20年,發生了三大金融危機,均讓股市有大幅度的下挫,分別是:
- 2000至2003:網路泡沫
- 2007至2009:次貸風暴
- 2011:歐債危機
我們以台灣、美國、日本及全世界為例,來探討在重挫前的最高點開始定期定額投入,多久可以回到正報酬?(以下分析皆採用MSCI每月總報酬指數,以當地貨幣計價,不計入交易成本)
最近一位朋友詢問,有沒有什麼期間短、獲利大的投資方式?他覺得出社會工作三年,有固定存錢的習慣沒亂花,就偶爾跟女朋友吃飯逛街,但還是覺得存錢的速度真的很慢…
我想這是大家共同的心聲,所以撰寫了這篇文章分享。原則上「太好的不是真的」,要求快、求賺得多,不是風險高就是詐騙,資產穩健慢慢累積可能還比較快。BUT!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BUT,也不是完全沒有低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方式,「股票申購」就是其中一種。
什麼是股票申購?為什麼抽股票能賺錢?
公司在經營的過程若有資金上的需求,可選擇將「股票上市或上櫃」以募集資金,這樣的動作稱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若是已經上市櫃的股票,則可以辦理 「現金增資」來籌措資金。
不論是上市上櫃還是增資,都必須要有價差(能賺錢)才會吸引投資人申購,因此證券承銷商會訂一個低於市價的承銷價(申購價)開放申購。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會吸引很多人來參加,所以需要電腦抽籤來決定獎落誰家,雖然有時候是災難XD。
保險從業人員常這麼說:「繳費20年可以保障一輩子,不錯吧!」、「不只保障一輩子,期滿還把保費退還給你,多棒!」
然而,同樣是100萬的身故保障,不同險種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差異非常大,如下表(均為同一家保險公司的真實商品數字):
30歲男性 | 30歲女性 | 40歲男性 | 40歲女性 | |
---|---|---|---|---|
定期壽險 | 3,390 | 1,240 | 7,320 | 2,950 |
終身壽險 | 39,600 | 37,000 | 47,600 | 42,800 |
還本型終身壽險 | 56,640 | 56,420 | 54,980 | 54,700 |
誰需要壽險?
保險分為人身保險及財產保險。人身保險保障老、病、死、殘的風險,其中與死亡相對應的保險是人壽保險。壽險幾乎人人都有,很多人以為壽險只有在死亡時才會理賠,其實壽險的理賠範圍包括「身故」及「全殘」。何謂全殘呢?像雙目失明、兩腕關節或足關節缺失及四肢機能永久完全喪失都是全殘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