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9更新:2018年起殘廢險更名為失能險,殘廢扶助險更名為失能扶助險)
這兩年保險業界最夯的話題莫過於「失能險」和「類全委」了,對業務員來說是個全新的商機。
但保險商品如同藥品,從業人員若以新到貨、停售等訴求大力推銷,並不等於我們一定需要。在購買任何金融商品前,必須清楚瞭解所有細節,及釐清自己的需求,才能評估該商品能否解決自己的擔憂,或協助我們達成目的。
這次就來談談,失能險、失能扶助險究竟是什麼?它和傷害險(俗稱意外險)又有什麼差異呢?
(2021/05/29更新:2018年起殘廢險更名為失能險,殘廢扶助險更名為失能扶助險)
這兩年保險業界最夯的話題莫過於「失能險」和「類全委」了,對業務員來說是個全新的商機。
但保險商品如同藥品,從業人員若以新到貨、停售等訴求大力推銷,並不等於我們一定需要。在購買任何金融商品前,必須清楚瞭解所有細節,及釐清自己的需求,才能評估該商品能否解決自己的擔憂,或協助我們達成目的。
這次就來談談,失能險、失能扶助險究竟是什麼?它和傷害險(俗稱意外險)又有什麼差異呢?
前幾週收到民眾的信函,信中泣訴的內容如下:
70多歲的老父親購買了一張變額萬能壽險,小兒子詢問業務員是否就像郵局6年到期的儲蓄險,業務員回答:「是的」,而且在繳了第一年的110萬之後,業務員就告知以後都不用繳了。怎知到了第6年,突然收到保險公司寄的失效通知書!明明該到期了怎麼會失效?
業務員建議補繳8萬元復效,否則前面繳的110萬都會不見,真的是晴天霹靂!復效後,每月還要持續繳25,000元的最低保費,老父親每個月3,000元的老人年金如何負擔?
只好由小女兒一肩扛起,十年來共繳了280多萬,而向銀行借的錢加上利息卻已累積到450萬,縱使老父親往生也只能領回300萬保險金…
投資型保單是俗稱,也是一種統稱,其實可再區分為「投資型壽險」及「投資型年金」,由於大部分人接觸到的都是投資型壽險,此處就暫不討論投資型年金。
投資型壽險有三種類型,分述如下:
三年前,有一位律師長輩新婚,開始和太太四處看房準備購屋。愈看發現學問愈大,地段、採光、格局、建材、坪數等,好多好多細節,夫妻兩人希望新居有一定的品質,因此原訂的預算不斷追加…
最終選定了位於台北木柵的房子,一坪50萬,在當時該地區算是合理的價位,不過他們一口氣買了50坪,總價2,500萬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因此向父母商借了500萬做為頭期款,每月還需償還10萬元的房貸。
不到一年小孩出生,太太暫停了原有的工作在家專心帶小孩,少了一份收入來源,身為受雇律師的先生縱使月薪有13萬仍感到壓力沈重,因為扣除房貸之後僅剩3萬元來負擔家庭所有開銷。
於是夫妻倆爭執愈來愈多,太太嫌先生賺不夠多,應該要自己開業,但先生擔心開業風險太大且初期收入不穩定,反過來怪太太不出去工作幫忙分擔家計…
在《理財如果只著重商品,就像亂吃成藥卻不看醫生的病人》一文中談到了財務規劃樹,這次就深入談談財務規劃樹中最重要的樹根「收支管理」。
兩年前,一個大四即將畢業的學妹突然發訊息給我,詢問我能不能給他財務建議。學妹:「我們家賣了房子,大約會有200萬,要拿去投資,還是先還清120萬的負債?或者是還一半、投資一半?」
聽到負債,當然先詢問利率,學妹回約6、7%,一聽覺得不大對勁,細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狀況是這樣的…
父親原本有經營中小企業,但因為被倒債而倒閉,家道中落,父母靠打零工維生,兩人年收入約30萬,但一家三口年繳保費就要21萬,怎麼夠用?於是學妹自己不但要就學貸款,還要大量打工,三人的收入仍無法支應家庭開銷,因此透過保單貸款應急,愈貸愈多…
對許多人來說,「理財」兩個字等同於賺錢,而且是賺得愈多愈好,但進一步詢問:「那要賺多少才夠?」,大家往往會陷入沉思…
阿興辛勤工作,兩年來存了40萬元,但看著台北的房價,想著自己要多久才能存到頭期款?這樣存下去似乎不是辦法…
在公司同事的鼓吹之下,阿興開始跟著同事投資股票,四個月過去,賺了10萬元。這樣的成果讓阿興感受到投資的威力與魅力,膽子也漸漸大了起來,愈押愈大。沒想到碰上中國股市暴跌,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國股市暴跌近30%,連帶影響了亞洲與美國股市,也讓阿興從獲利10萬變成虧損10萬,從天堂墜入地獄。
心有不甘的阿興,決定投入槓桿較高的期貨市場,一心想把虧掉的10萬元賺回來,但天不從人願,市場彷彿在跟阿興作對一般,作多賠、放空也賠,兩年多來的省吃儉用,就在這半年幾乎化為烏有。阿興沮喪地認為自己沒有偏財運,再也不敢投資,還是乖乖存錢比較實在。
這樣的案例,時常在你我周邊上演。投資賺錢不難,但要長久賺下去就很難。為什麼呢?原因出自於我們內心的「人性」!下列三種心理效應在左右著我們腦袋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