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規劃六大步驟

「這兩張儲蓄險怎麼樣?」

「我是否應多買配息基金?」

「金融股比較好,還是科技股?」

「該買股票還是基金?」

身為一名財務顧問,時常遇到這類問題。發現多數人在理財時,往往直接挑選保險、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篩選很重要,但在篩選工具之前,還有幾個也很重要的步驟需要先完成。

 

理財規劃六大步驟

1.設定目標

目標,分成兩個部份:理財目標以及風險責任額度。

理財目標像是結婚基金、買房基金、子女教育金、退休金等,代表著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

設定理財目標,是打理好財務非常關鍵的第一步,至於為何要設定理財目標以及如何設定理財目標,請參考理財規劃,從目標設定開始

至於風險責任額度,則是要量化萬一風險發生時,需要準備多少額度的保障。

風險,可以分成:身故風險、失能風險、生病風險。

舉例來說,萬一身故,是否須留錢給配偶、子女、父母?每月須留多少、留多久?是否須償還房貸剩餘金額?最後的喪葬費須準備多少?

不論是理財目標或是風險責任額度的設定,都與自身的價值觀息息相關,也讓我們清楚知道,究竟多少才「夠」。

2.釐清現狀

現狀,分成三個部份:收支及資產負債現狀、保障現狀,以及目前的金流管理模式。

收支及資產負債現狀,指的是目前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的類別及金額。常見許多人將支出量化後,會感到驚訝「原來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竟然要花這麼多錢」。或是將資產統計完畢後,會驚嘆「原來我有這麼多錢」。

保障現狀,是指萬一發生風險時(身故風險、失能風險、生病風險),目前的社會保險(勞保、公保、軍保、國保)及商業保險(跟保險公司買的保險),分別可以有多少理賠。

目前的金流管理模式,則是薪水進到薪轉戶後,是否進一步的分配、管理?還是所有支出及儲蓄都集中在薪轉戶之中?

3.找出缺口

缺口,是指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在設定目標及釐清現狀後,就能發現中間的缺口。

4.擬定策略

對多數人而言,理財可以分成四大管理系統:收支管理、信用管理、風險管理及資產管理(少數人會有稅務管理議題)。

四大管理系統皆有不同的策略。通常會建議使用的策略,在收支管理是分帳戶管理;信用管理是變錢、藏錢、省錢、找錢;風險管理是對、夠、好;資產管理是四錢

5.選定工具

至此,才會決定適合的金融工具。

工具的選擇很重要,但在此之前,最好先完成以上幾個步驟,選出來的工具,更有可能協助我們達成目標。

若沒有經過以上幾個步驟,直接買一個金融商品,往往會產生無窮盡的疑惑,像是「買這檔股票真的對嗎」、「已經賺錢了,是否應該趕緊賣」、「虧損該如何處理」、「保費是否太高」、「保障是否充足」。

6.定期檢視

前五個步驟完成後,初次規劃已完成。

然而人生旅途中,許多事情會發生改變,例如:收入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而增加、支出有所成長、理財目標因著生涯規劃而調整、風險責任額度因為小孩出生而增加、商品推陳出新,適合的工具有所改變。

面對這些變化,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定期檢視屬於自己的理財規劃,讓規劃可以持續符合當下的情狀。

 

好的方法,讓目標更容易達成

在職場工作的我們,都知道若希望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一件事,很需要良好的工作流程。

理財也不例外,若想將財務打理好,適當的流程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對多數人來說,理財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希望我們都能藉由這六大步驟,按部就班地邁向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

 

訂閱
通知
0 Comments
最佳留言
最新 最舊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