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保險還要再繳一年,明年才滿期」、「我還有筆錢在保險裡面,再一段時間才能動」、「儲蓄險好像快停售了,是不是要趁現在趕快買一張?」
最近剛好遇到幾個朋友,儲蓄險都即將到期,剛好又碰到儲蓄險的大停賣潮,所以看他的們架式,不是滿期就要解約,就是聽業務的建議準備好要再買其他商品。當我問他們為什麼不繼續放著的時候,得到的多半是疑惑的表情,或者是有著繼續放著跟領回有什麼差別的疑問,好像真的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差異…
你知道嗎?6年一滿期就解約的儲蓄險,可能會跟你的認知落差非常大,儲蓄險有哪些一定要懂的資訊,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將為你說明:
- 為什麼儲蓄險不要一到期就解約
- 儲蓄險特別要注意哪些事項
- 正準備購買儲蓄險,和已經購買儲蓄險的你,該怎麼辦?
滿期就解約的儲蓄險,報酬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不管未來保險怎麼改動,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各家保險公司打著「比銀行定存利率高」的方式來招攬儲蓄險,早就已經是個只能做卻不能說的公開秘密了。(註:金管會有函釋,辦理保險業務不得以「存款」名義招攬保險)
以台灣人的金錢觀念來說,多數人都有儲蓄的需求,而儲蓄險不像醫療險有購買的重複性,且相較於醫療險,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條款,解約金也一目了然,也因此,儲蓄險常常佔了保險公司及從業人員銷售項目中大部分的比例。
我相信超過9成的成年人,都一定有被介紹購買儲蓄險的經驗,而業務在介紹商品時,通常會包含三個重點:
- 報酬比銀行定存來的高
- 呈現保險繳費期滿後,單筆高額的保單解約金
- 放著不解約的後續複利增值效益
以下面的試算表為例:
通常業務是這樣說的:「我們公司推出了一個儲蓄商品,條件比銀行的定存要好得多,一個月只要存1萬元多一點元,一年存120,915元,6年下來總共存721,170元,但卻可以拿到739,785元,比原本多了2.5%,若繼續放著不動,每年還可以享有將近2.5%的複利增值,相當於每年多了至少18,000元,聽起是不是很不錯!」
聽起來熟悉嗎?這樣的說明,乍聽之下沒錯,事實上卻少講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資訊:
一、買儲蓄險,一定要算過內部報酬率 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內部報酬率 IRR,是一種評估現金流收益率的方法。透過 IRR呈現,能更了解我們投入的資金,在特定期間內的收益率為何。
以上述試算表的呈現,6年到期後可獲得2.58%,但這個2.58%並非這6筆投入資金的實際年利率(Effective Annual Rate),若把前面資金投入的時間價值都計算進來,可得到 IRR為0.74%,這個才是實際年利率。
疑!?這麼算下來,不就跟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沒什麼差別了?
沒錯,許多人甚至都搞不懂怎麼計算 IRR,就匆匆忙忙地買了儲蓄險,若將上面試算表用 IRR呈現,感受將會完全不一樣(最右側的 IRR為該保單年度解約時,整個現金流的內部報酬率):
比較出差異了嗎?在試算表上,黑色字體每年呈現至少增值的2.5%的報酬,沒有將前面6年繳費的時間價值算入,實質上在以紅色字體 IRR來說,8年內都不到1.5%,甚至剛滿期就解約儲蓄險只有0.74%。
這樣呈現實質年利率,不知道與您當初想像的儲蓄險是否一樣?試著用Excel算算自己買的儲蓄險吧!
二、別忽略儲蓄險的流動性風險,尤其是未來生活型態可能變化的人
不時會聽到業務員強調「6年」就到期,甚至有的業務員會在滿期後請客戶解約,再買另一張儲蓄險。好像只要6年一到,這張儲蓄險的任務就結束了,導致許多客戶也認為儲蓄險「滿期就可領回」。
從上面第二張表呈現的 IRR可得知,若滿6年一到期就解約買一張新的,保單價值的累積狀況會比持續持有舊的儲蓄險還慘。
另外,或許儲蓄險對存不下錢的人來說,有強迫儲蓄的功能,但不能忽略儲蓄險的「流動性風險」。
6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很多的事情,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不管對自身的定位、對職涯的規劃、甚至對世界的看法,可能都會完全不一樣。而這些改變,往往都會牽扯到對金錢的使用,只要在這段期間需要動用到這筆錢,或者因為財務上的變動導致無法再維持同樣的繳費金額,未到期滿就解約,會造成本金的損失。
許多前來諮詢的個案,或週邊的親朋好友,真的遇到太多案例,投入收入的1/3~1/4購買儲蓄險,後續生活型態改變,不得不解約或是辦理減額繳清,損失了不少的金錢。
如果你「非常肯定」在未來一定時間內,生活型態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那或許儲蓄險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但請先準備好緊急預備金,以及保障型的保險),但若未來10年內有考慮買房,或生活型態可能有改變(結婚、轉職等…),那買儲蓄險的流動性風險,就不能輕忽。
註:如果真的有單筆資金儲蓄的需求要買儲蓄險,可選擇「躉繳」的商品,也就是單筆一次投入,流動性風險比較低,千萬不要有一筆錢,卻傻傻分6年去買儲蓄險喔!
重點整理及購買前、持有時的三大建議
講了儲蓄險該注意的三大事項,不是要去否定儲蓄險,而是想讓大家在購買任何商品之前,了解自己到底買了什麼東西。
儲蓄險的功用比較像是「強迫儲蓄」,或者有少部分人拿來做特定需求的規劃,但絕對不是以「比銀行高的報酬」來招攬客戶。
即便是利率較高的外幣儲蓄險,也有匯率的風險,像之前的熱賣的澳幣保單,這些年差不多都到期了,但許多人賺了利率,卻賠了匯差…
回顧本篇的重點內容:
- 要學會計算儲蓄險的 IRR
- 不同期間解約,IRR不同
- 儲蓄險不要滿期就解約買一張新的,繼續持有的資金累積狀況可能更好
- 不要輕忽流動性風險,尤其是未來生活型態變化大的人
- 若真的要買儲蓄險,年期愈短愈好(躉繳 → 2年 → 4年 → 6年…)
若你還沒有購買,給您三個提醒:
- 如果是被「比銀行高的報酬」吸引,那可要再三確認 IRR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 若只是要強迫儲蓄,可用銀行「零存整付」的存款模式,並非只能靠儲蓄險
- 若打算購買長年期儲蓄險,我會比較好奇的是,儲蓄能達成您未來所有財務目標嗎?
對已經購買的你,提供三個建議:
- 7/1號的商品調整,從業人員傾巢出動,但很多業務員不會說的是,保單簽收後,在隔天開始計算10日內,有契約撤銷權,若解約可無條件退還所有保費。
- 若儲蓄險到期,短時間內沒有其他更好用途,可以繼續放著,千萬別解約再買一個6年儲蓄,尤其是早期的儲蓄保單條件幾乎都比現在的更好
- 若儲蓄險未滿期,因各種因素未來不想再繳費,可以考慮辦理減額繳清,而非解約
以上,就是購買儲蓄險,需要瞭解的重要觀念。不知道你有沒有感慨,就算是簡單的一個儲蓄險,也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細節,只要一做錯,也都會在財務上對一個人產生重大的影響。
而購買理財商品就像買藥一樣,適時地尋求專業,對症下藥,絕對比單方面接收資訊、做決定,更能有效改善財務狀況。若想進一步瞭解財務規劃的觀念和做法,歡迎預約諮詢。
延伸閱讀